|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兩岸文字表達法差異 (2015.11.07)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你一百公尺跑幾秒? (2015.09.30)
初中時當過短跑選手,當年平常也沒有訓練,比賽到了,上場去跑就是了!
小時候就愛運動,喜歡跑跑跳跳、追追打打的,不知天高地厚,其樂無窮!
記得那時一百米也不過跑個13秒左右,不算特別快,但在學校是排第一!
最近美國聖地牙哥一位百歲人瑞Don Pellmann以26.99秒的成績,打破了一位日本百歲人瑞Hidekichi Miyazaki於2010年創下的29.83秒的百米世界記錄。
他一共打破了五項世界記錄,除了百米之外還有:跳遠、跳高、鉛球、鐵餅。
人能活到一百歲,算是很有福氣的了!
如能活到一百歲,且健健康康,能夠到處走走,那算是更有福氣的了!
若能活到一百歲,還能跑跑跳跳運動健身,那真算是福氣加上奇蹟了!
要「活」就要「動」,你今天「活動」了嗎?
100 Years Old. 5 World Records.
http://www.nytimes.com/2015/09/22/sports/a-bolt-from-the-past-don-pellmann-at-100-is-still-breaking-records.html?emc=edit_th_20150922&nl=todaysheadlines&nlid=66416153&_r=0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七夕打油詩 (2015.08.19_農曆七月七日)
夕陽西下
出門練球
微風徐徐
似若初秋
六點過半
人潮漸稀
天色漸暗
偶一抬頭
玄月高掛
七夕月娘
憐余孤單
微光相伴
請問月娘
鵲橋彼岸
是誰等候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Happy Birthday To You! (2015.08.05)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Chop Suey (2015.07.20)
中西文化的交流始於何時,並沒有確切的歷史文獻記載,但是從絲綢之路的開始與延伸,可以略窺一貌,據說當年的羅馬皇宮貴族,莫不以穿著來自中原的絲綢為榮,有如現代人之於巴黎時裝與高檔時尚產品的趨之若鶩。
十六世紀中葉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將歐洲人從天主教教皇的政治與精神壓迫中解放出來,天主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唯一選擇,基督教應運而生。
十七、八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機械化生產使得人民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資本家崛起,資本主義應運而生。
十八世紀晚葉的法國大革命,這政治革命把世界人民從貴族的壓迫中解放出來,民主政治應運而生。
自從馬哥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又稱馬哥波羅遊記)」問世後,許許多多的西方探險家就想到中土一探究竟,尤其是天主教會屢屢派遣傳教士前往中國,除了少數被朝廷重用外,在民間傳教之事,始終被拒於門外,直到現在,中國大陸仍將西方教會視為不受歡迎人物。
工業革命後,中國有識之士莫不都懷著一種好奇又想追隨產業革新的企圖,但是,一個古老國家的文化與政治包袱,使得革新的工作,腳步沉重,窒礙難行,最後因為內戰而停滯不前,台灣因為和西方接軌較早,因此在八○年代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大陸直到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台商的穿針引線,使得中國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世界工廠。
民主主義的風潮吹向世界各地之際,中國也積極的推動政治革新,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推翻了滿清帝制,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可惜孫中山只活了六十歲,政治改革之路,受到重大的挫折,台灣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開始實驗民主政治,而在二十年前實施了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深化民主政治的體制,但,民主亂象,至今仍然遍地都是;中國大陸在中國共產黨掌權後,一直都是施行一黨專政,早年的政治鬥爭與文化大革命此起彼落,民不聊生,在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後,方才出現一線曙光,因為一黨專政的特質,使得中國在三十年內把中國從一個極其貧窮的社會建設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世人莫不投以難以置信的眼光,但,也因為一黨專政的結果,沒有任何制衡的力量,而造成了目前貪污腐敗的亂象。
西方的宗教改革,和中國當時的社會,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也就沒有帶來任何正面的意義與影響。
但,工業革命的影響,的確會對中國社會有極其積極的意義,可惜中國像是個老態龍鍾的老頭子,步履蹣跚,沒跟上腳步,因此無法享受到工業革命好處;反觀鄰國日本,跟上了腳步,短短數十年間,躋身為世界強國。
政治革命,推翻滿清帝制,推動民主,的確萬象更新,可惜,野心政客與軍閥太多了,人人都仍在夢想著當皇帝,而不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民主的成果。
凡此種種,新舊時代的浪潮交織與人文思潮洶湧的時代,社會動盪不安,中國人民莫不紛紛動腦筋往外發展,尋求生路,近的,往東移民去台灣,往南移民到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遠的,往美洲、澳洲等新大陸發展。
1842年的鴉片戰爭後,沿海一帶人民的移民行動更加頻繁與積極。
就在此同時,美國加州北邊的San Francisco一帶發現了金礦,而造成了當時極為轟動的淘金潮Gold Rush,當年交通非常的不發達,連輪船都是奢侈的交通工具,更沒有報紙、電台或電視傳播,但這淘金夢的消息馬上就傳遍了中國沿海一帶,真是難以想像,當年的人有此勇氣,千里迢迢,把生死置諸度外往那裡奔馳。
San Francisco這個當時只有200餘人的小地方,瞬間膨脹為36,000餘人的大城鎮,大家都是新移民,為了發財而聚在一起打拼,當時早期華人移民都在此落腳,這些華人大部份都來自廣東,因此,將San Francisco翻成粵語的「三藩市」,之後不久,在澳洲的墨爾本一帶也發現了金礦,當時的這些華人,為了區別美國加州的「金山」與澳洲墨爾本的「金山」,乃稱美國的「三藩市」為「舊金山」,澳洲的墨爾本為「新金山」。
除了淘金熱,當時也正值美國西部的大開發,是一個極需勞工的時代,尤其是蓋鐵路,華人是當年西部開發建築鐵路的大功臣。
這些離鄉背井、寄居異地的華人,日常生活都要自己打理,尤其是三餐溫飽之事,都要自己動手,因此,當年華人出遠門都知道,只要帶著三件法寶即可謀生,那就是:扁擔(當挑夫)、菜刀(當廚師)、剃刀(當理髮師)。
這裡頭,當廚師可能時最吃香的行業,因為大家的三餐都需要他,想當年,身處異地,什麼東西與物資都沒有,什麼都得靠自己種植、飼養或生產。
因為物資缺乏,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炊」,因此那些廚師就得看廚房裡有什麼東西就得炒出什麼樣的菜來,老實說,Chop Suey大概就像我們今天說的大鍋菜,把所有作料丟到鍋子裡大火快炒一下,如此罷了,當年的那些廣東華人勞工稱之為「雜碎」,這就是Chop Suey的來由。
這道Chop Suey主要是華人勞工在吃,因為好吃,後來逐漸的傳播開來,連美國人也愛吃,因此,逐漸的Chop Suey就此成為了中國菜的代名詞,事隔將近百年,一直到了一九六○~七○年代,始有Chinese
Food這個名詞的出現,當然,此時菜色也早已變得更為豐富,記得當年在華府時,中國餐館仍以廣東菜最為普遍,上海菜與北方菜(北京烤鴨為號召)在大城市才能吃得到,到了中美建交之後,因為鄧小平的關係,四川菜開始流行起來,接著,同樣是辣味的湖南菜也開始流行起來,台灣菜近年在加州也變得非常時尚。
早年在美國經營餐飲行業的人,幾乎都是文明古國的後裔,如中國人(中國菜為主)、希臘人(海鮮餐廳、牛排館、法國菜、義大利菜為主)、義大利人(義大利菜、法國菜為主)等,中國菜之所以大受歡迎,主要原因仍然不外乎「好吃」與「物美價廉」,而且保證可以「吃得很飽」,比起法國菜,可能價錢上只要三分之一甚或更便宜。
據估計,美國目前有40,000多家大大小小的中國餐館,而且大部份是家庭式餐館,這個數字遠遠超過美國全國的McDonald’s+Burger King+KFC 加起來的總數還要多,相當驚人吧!
美哉!
當年極其簡單的平民家常菜Chop Suey,經過了百餘年漫長的演變至今,儼然成為了世上人人愛吃的美食Chinese food,實在是太神奇了!
走遍世界,中國菜無人不愛,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美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