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菜單 (2016.08.30~12.31)

從初中開始就熱愛學習英文,但到了高中才開始大量的接觸課外英文讀物,大部份的課外讀物都是自己逛書店時買的,以前放學後,總要先逛完書店才回家,那是一種享受,有時候買到了自己想要的書籍,那真是如獲至寶,說是欣喜若狂,一點也不為過,及至大學,所有的課本都是原文書,因此天天都要和英文為伍,工科的英文書籍比文科的容易唸,因此問題不大,雖然課本都是英文書,自己還是有個老習慣,喜歡到重慶南路逛書店,買自己喜歡的書,當然仍以英文書為主。

從小到大住在家裡,不記得曾經和家人去餐廳吃飯過,外出吃飯時,大家頂多在攤子或麵店吃碗麵之類的,當然,那個年代不光餐廳不多,吃得起的人也不多。

大學畢業時,謝師宴在當時台北最有名的一家餐廳(註一)舉辦,算是第一次大開眼睛、吃了一頓大餐,那天到底吃了些什麼呢?完全不記得了,因為,整個宴會都是人家事先安排好的,我們只是付錢、人到、坐下了大吃大喝,敬一敬酒而已,當然是連「菜單」都沒看到過。

在台灣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menu這個字絕對不是課本裡學到的,而是從課外讀物裡學到的,當年只知道menu是「菜單」的意思,但是「menu或菜單」到底長得什麼樣子,莫宰羊。

到美國留學之初,中午幾乎都是吃麥當勞等的速食,省時省錢,而早晚兩餐都是自己煮,鮮少去餐廳吃,還不是為了省錢,畢業上班後才偶而和朋友上館子,上中餐館子,跑堂的會先送上茶水和菜單,上西餐館子,waiter/waitress會先送上ice water and menu,那時才真正第一次看到了menu的真面目。

英文字典裡頭menu這個字,最早的定義只有「菜單」而已(註二),就像許多英文字一樣,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定義也隨之增加。

一九七○年末期到一九八○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的興起,menu這個字也增加了一個全新的電腦用語的定義(註二:(6)):a list of options available to a user, as displayed on a CRT or other type of screen,即,使用者得以在螢幕上選擇的許多選項的單子,這個定義和「菜」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其意義有別於「菜單」,台灣電腦界乃將之翻為「選單」,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翻譯。

兩年前為了看央視的節目,而在電腦展買了一個電視機上盒,因為使用上的需要,乃不得不上網查資料,因為該機上盒是大陸的產品,因此說明書與資料都要到大陸的網站上去看,那些網站往往都要我在「菜單」上點選…的,第一次在電腦產品上頭的「菜單」點選東西,那種感覺可以說是「非常突兀」,又不是在餐廳用餐,怎麼還有「菜單」讓人家去點選呢?真的是「不搭軋」!


馬雲先生,你曾經是一位英文老師,你也是中國當今科技界的領頭羊,你認為在電腦領域裡:
menu翻成「菜單」使用,合適嗎?
menu翻成「選單」使用,是不是會更為恰當呢?


記得當年,電腦還沒有進入大陸社會之前,只有少數人有機會接觸到computer,那個年代的computer都是所謂的mainframe computer,即大型電腦,他們都稱computer為「計算機」,其主要用途是作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上的「計算」之用,因此,當年的computer純粹是個「計算機」,一點都沒錯。

在個人電腦還沒有出現之前,先出現了一個日常生活中非常好用的玩意兒叫作pocket calculator or calculator,一般人也稱之為「計算機」,想當年我在作結構設計時,天天都離不開它,唸大學時,是靠著〔計算尺(slide rule)〕計算,它比起手算或筆算要快,但是,slide rule比起calculator,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Calculatorcomputer兩者的功能一樣,基本上都是在作「計算」,因此兩者都可以稱作「計算機」,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calculator只能作簡單的計算,然後顯示出「數字」的結果而已,而computer的功能則更為強大、運算速度更快,其得到與顯示出來的結果往往不只是「數字」而已,還有更人性化的文字說明。

Personal computer出現後,其人機介面更人性化,就好像是個人的得力助手似的,幫我們處理許許多多非常複雜與非常繁雜的事情,顯然的,它的角色有別於一般的calculator,因此不能再賦予一個冷冰冰的「計算機」的科學名詞,因為比起calculator,它算是「有腦筋」可以作「思考判斷」的,有鑑於此,台灣早年在mainframe computer的時代就稱呼computer為「電腦」,及至personal computer的出現,乃順理成章的稱之為「個人電腦」了。

Personal computer在大陸出現之初,大家仍習慣稱computer為「計算機」,許多年後的今天,消費者意識抬頭,不再用硬邦邦的「計算機」稱呼computer,大部份人都已改用「電腦」或「個人電腦」這些與時俱進的名詞了,善哉!善哉!

此外,和computer有關的printer,台灣是用「印表機或列印機」的翻譯,而大陸則是用「打印機」的翻譯,早年有用過printer的人都知道早年的printer都是dot matrix printer,就是用點陣撞針去撞擊色帶,然後「打印出」點陣的文字,因此叫作「打印機」,時至今日, dot matrix printer幾乎已經絕跡了,現代的printer幾乎都是用雷射、激光或噴墨的方式去印文件,絕對不是用「打印」方式去印了,因此應該改用一個更合乎時代的名詞來取代「打印」與「打印機」的用語。

中文從文言文發展到白話文,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轉變,然而白話文的發展與現代化,由於戰亂與政治因素,停滯不前,尤其是現代化、日用詞彙與語彙的缺乏,往往使人在翻譯外國文稿時,捉襟見肘,其結果是,經常翻譯出叫人看了覺得為何如此生澀與生硬的中文。

台灣社會到底和西方世界接軌早了些,因此在現代詞彙與語彙的發展和運用上,取得了一些小成果,幾年前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聽到胡錦濤也在用「粉絲」這個詞彙,今天在新聞節目中也聽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珍珠港之旅(註三)是在「作秀」,這些都是與時俱進的好事!


註一:
中央酒店是當年台北最有名的一家夜總會餐廳,它是一位同班夏姓同學父親開
的,其父乃當年演藝圈大亨,後來不幸死於一次空難中。

註二:
下面是近數十年英文字典對menu這個字定義的變化與沿革,從最原始的「菜單」,一直到個人電腦出現後而有了「選單」的全新定義。

(1) 1957
A New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綜合 英華 華英 大辭典
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台灣)
menu=菜單,餐,飯單

(2) 1959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 (美國)
menu=a detailed list of the foods served at a meal=菜單

(3) 1966
Standard College Dictionary
Funk & Wagnalls出版 (美國)
menu=a bill of fare; also, the dishes included in it=菜單,菜單內的食物

(4) 1980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World Book-Childcraft International, Inc. 出版(美國)
menu=1. a list of the food served at a meal; bill of fare=菜單
2. the food served=上桌的食物

(5) 1984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牛津高級 英漢 漢英 雙解辭典
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灣)
menu= list of courses at a meal or of dishes available at a restaurant=菜單

(6) 1996
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Gramercy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 Inc. 出版 (美國)
menu=1. a list of the dishes served at a meal; bill of fare=菜單
      2. the dishes served=上桌的食物
      3. any list or set of items, activities, etc., from which to choose=選單
      4. Computers: a list of options available to a user, as displayed on a CRT or other type of screen=選單

(7) 1999
Concis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精選 漢英 英漢 詞典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英國,香港,大陸)
menu=菜單


註三:
美國於二次大戰時在日本廣島丟下了第一顆原子彈,歐巴馬於五月二十七日訪問
該地,他是第一位在位美國總統前往悼念亡靈者。
日本於二次大戰時偷襲了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使得美國不得不捲入了太平洋戰
爭,導致美國最後在廣島丟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安倍晉三於十二月二十七日訪問
珍珠港,他是第一位造訪該地的日本首相,表面上是悼念亡靈,也隱含著謝罪之

意吧?中國政府認為他是在作秀。